用两只“手”端稳我们的饭碗 杭州田头“春华秋实图”是这样绘就的

作者:百科 来源:知识 浏览: 【】 发布时间:2024-03-29 05:38:34 评论数:
8月7日清晨,手趁着气温还没升高,用两样绘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春华村青云畈田头,只端州田君有疾否“90后”种粮大户朱杰拿着遥控器,稳们碗杭操控着施肥无人机腾空而起。头春不到2小时,华秋70亩农田的实图施肥作业就完成了。

▲“90后”种粮大户朱杰正在用无人机施肥作业。手

眼见日头渐高,用两样绘朱杰决定先歇一歇。只端州田“气温上去了就不适合施肥,稳们碗杭等傍晚凉快点再接着干。头春”不过,华秋他还要再去田里转转,实图“前些天,手一位老前辈提醒我,这段时间的双季稻要注重施肥,单季稻要防治虫害,还有不少活要干。”

给朱杰建议的老前辈叫沈永祥,今年72岁,20年前就是“全国优秀种粮大户”,是当时富阳的“独一份”。“种了大半辈子粮,我最难忘的就是2004年的那次偶遇。”沈永祥说。

▲沈永祥,2003年获“全国优秀种粮大户”称号。

2004年4月9日,正在稻田里忙着春耕备播的沈永祥遇到了前来春华村调研的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得知沈永祥准备种早稻170 亩、晚稻400 亩、稻鸭共育240亩,还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扶持下买了一台价值8万元的收割机后,习近平十分高兴地说:“农民是最务实的。只要市场需要、政策到位、种粮赚钱,农民一定会多种粮。”

那是“八八战略”全面实施后杭州迎来的第一个春天,在春华村村委会,习近平与镇村干部、种粮大户座谈时强调,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任何时候都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任何时候都必须确保粮食供应。

近20年里,青云畈的连片稻田见证了当地种粮人为多种粮、种好粮所付出的努力,种粮人则在田间用汗水总结出了宝贵的君有疾否经验。“在我看来,就是‘5个好’——政策好、科技好、天气好、群众基础好、自己管得好。”沈永祥掰着手指头说,“这当中,政策和科技是最关键的。”

点击播放视频

青云畈在春华村北隅,是距离杭州核心区最近、面积最大的标准农田。这个时节,千余亩的稻田绿意盎然。

▲8月初的青云畈田景。

沈永祥是青云畈附近三桥村人,大伙儿习惯喊他“沈师傅”。从1983年村里分田到户的5亩田地,到2000年后最多承包1236亩粮田,沈永祥完成了从自给自足到规模种植的转变。“政策就是我的定心丸。”他说。

2004年,浙江开始对全省种粮大户实行直接补贴,补贴对象为全年水稻、油菜作物累计种植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的大户。很快,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计算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在村里公示了。“我的名字也在公示名单里。”沈永祥说,当年冬天,在完成晚稻收割后,他又忙着为小麦、油菜做好安全越冬准备,“没想到,还有好消息在后头。”

2004年12月20日,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宣布,从2005年开始,全省全面停征农业税。“其实,在那之前的两年,杭州就开始为农民减去除农业税以外的负担。”原春华村党总支书记郑金标对此印象深刻,“农民的负担轻了,种粮有钱挣,心就更稳,也更有干劲了。”

减负是鼓励农民种粮的“先手棋”,2007年起,从省市到区县连续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推出粮食政策性保险,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我还有40亩晚稻来不及收割,全被大雪压倒了。”沈永祥回忆,按照当时平均亩产350余公斤计算,有近1.5万公斤粮食倒在田里,“被雪水一泡,有些稻穗已经有了发芽的苗头,可愁死我了。”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专家来到田间评估损失情况。最终,受灾的40亩晚稻全部由政府作为饲料粮收购,同时,5万元保险理赔金也送到了沈永祥手里。“政策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有奔头。”沈永祥说,他最忙的时候得雇300余人帮着干活,一年最多能赚七八十万元。

2020年5月起,富阳区持续推进非粮化清理工作。以此为契机,春华村对青云畈1100亩集体流转土地进行公开拍租,底价为每年每亩800元。来自灵桥镇的朱杰以每年每亩1246元的竞价拿下标的,这个价格创下了当时的富阳区之最。“花这么大一笔钱种粮到底划不划得来,我当时也是衡量过的。”朱杰说,做抉择的当口,他看到了“国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报道,“跟着政策走,没错的。”

就在朱杰拍下土地那年,浙江省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种粮。与之同步的是,富阳区在早稻生产、规模种粮、农机补助、土地流转、耕地地力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粮食收购等方面的惠农政策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从省到区的政策激励给了朱杰莫大的干劲,但是第一年面对千亩粮田,缺乏管理实践的他仅仅凭着父母传授的务农经验种粮,水稻亩产高的在400公斤左右,低的仅150公斤,产量不高导致亏损30余万元。

▲即将成熟的水稻。

2021年,富阳区启动了针对中低产田和粮食功能区的改造项目,春华村成为试点村之一。借此东风,青云畈的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耕种便捷程度大幅提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升。“政策好,我干起来也更得心应手,那年平均亩产达到了500公斤。”朱杰说,“一年下来,赚了十来万元。”也就在这一年,富阳区摘得了“2021年度浙江省产粮大县”称号。

去年夏天,杭州市发布了助农纾困增产保供15条。“这样一来,粮食种得多、种得好就一定能多挣钱。”朱杰说,还有让他更安心的一点,就是在实行全省完全成本保险的基础上,对单季稻(晚稻)的市级农业主体综合险保障额度提高到了每亩1400元至1800元,“有了这层保障,哪怕遇到天灾也不慌了。”

去年年底,朱杰又算了一笔账,1100亩水稻平均亩产增加了50公斤,赚了近30万元。今年,非粮化清理工作让春华村又多出了40亩粮田,依然由朱杰按合同租下。“政策向着农民,我心里就有底。”他说。

如果说好的政策是农民种粮的“大靠山”,那么好的农业科技就是提升种粮效率的“风火轮”。2011年,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在青云畈,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的最基本体现,就在耕地管理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把地管好了,种粮才有保障。”春华村党委书记傅致良说,正是依靠智慧化手段,青云畈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粮田管理。

▲青云畈秋收风貌。

前些天,春华村耕地巡查员钱立军的手机上收到了一条来自“耕地智保”应用推送的预警信息。视频画面显示,一台挖机正在田里作业。钱立军当即赶到现场查看,确认挖机是在进行日常除草翻地作业,不存在违法违规情况。之后,他将现场照片上传至应用后台,预警随即解除,整个处置过程约半小时。

钱立军现场处置的同时,傅致良通过后台看到了整个过程。“以前要发现耕地上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么靠群众举报,要么靠村干部定期巡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傅致良说,两年前,村里在田间安装了高清摄像头,配合数字化检测系统,使耕地管理有了更智慧、更实时的方式。

还有不少耕地管理的法宝藏在“地里”。“这下面有一套智慧化灌溉系统。”傅致良踩了踩脚下的土地说,遇到旱情易发季节,种粮大户只要走进田里的水泵站按下开关,抽水机就会自动运转,灌溉水就会顺着铺设好的管网流到粮田的角角落落,“系统能根据出水量自动调节水泵运转功率,可以节约不少用水。”

有了智慧化管理系统,耕地得到了更好的滋养,对于农民来说,提高耕作效率就成了头等大事。截至目前,富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到88.58%,位列全市前茅,而青云畈的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率已达到100%。

▲机械化收割现场。

今年4月,18台插秧机在青云畈的水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在泥土里。这是富阳区第二届机械插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现场,参赛的18支代表队来自区里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比赛那天,自走式动力喷雾机、自走式割草机、多功能作业农用无人机等新型农用机械吸引了众多种粮大户的目光。朱杰的管理房里就存放着不少大家伙,除了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最显眼的就是施肥打药专用的无人机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有了它们,干活轻松不少。就拿清晨的无人机施肥来说,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民完成30亩地的作业需要一天,而无人机作业只需要一小时左右。”朱杰说。

“去年,区里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提到了支持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富阳区农业农村局农作站站长徐炜介绍,像搭载北斗导航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的智慧农机,富阳区会按上级补助标准给予 1∶1 的区级配套补助,“通过举办技能竞赛,种粮大户能够互相学习交流,进一步借力科技做好粮食生产。”

▲2021年富春街道金秋助农活动现场。

要切实提高粮食产量,高效作业是一方面,科学种植同样不可或缺。2022年,富阳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立项29个,包括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项目9个、新技术应用试验示范项目14个、新模式应用试验示范项目4个、新机具应用试验示范项目2个。每个项目至少安排一名中级职称农技推广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员。

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落户富阳区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高产突破性水稻品种,研发绿色智能高效水稻技术,也让当地种粮大户享受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实惠。“除了在实验室研究技术,我们还要着力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士军说,研究所的“服务浙江办公室”正是针对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将稻作技术送进了千家万户。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中心高产生理与机械化栽培课题组的王亚梁博士,已为朱杰提供公益育苗服务2年有余。今年,研究所在党建共建活动中,为春华村送上了优质新品种“华浙优261”。朱杰的100亩“人才田”里就种着这一品种的水稻,目前长势喜人。“前阵子,王博士还提醒我注意除虫除草,我专门拍了照片发过去向他请教。”朱杰说,他还和许多市里的农业科技专家成了朋友,“到了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等关键节点,这些老朋友就会来田里转一转。我们就在田里‘上课’,而‘成绩单’也在田里。”

科技的助力让春华村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有了新的盼头。“希望天气给力,‘人才田’能早点收割,让我们尝尝优质稻米的香味。”望着青云畈,傅致良说,“我们商量过了,如果新品种稻米口感好,就想办法注册商标,打造生态稻米品牌。”

多年来,杭州一手抓政策惠农,一手抓科技兴农,鼓励和帮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富阳青云畈只是“示范田”之一。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工作上,杭州始终在寻求最优路径、最好模式,从细微处服务粮食生产,用两只“手”端稳全市人民的饭碗。

以主粮水稻新品种选育为例,杭州一直在路上。2011年,杭州全市90%的水稻品种和种源还需依赖“外援”。为此,杭州提出“种子要抓在自己手上”,派出多路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求科研合作的最佳方案。2013年,杭州提出了“利用科企合作,为杭州储备一批科研人员,对标优质种子,差异化培育属于杭州的新品种种子”的目标,谋划成立一家杭州保供粮食种子的企业并着手研发属于杭州的种子。十年磨一剑,截至目前,6个杭州智造各具特色的“浙杭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新品种填补了我市空白,其中“浙杭优220”获得“2022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推荐品种”,“浙杭优210”通过了国家审定,去年实现量产10万公斤。

比如4年前杭州种业集团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引进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旱优73”,在旱种旱管模式下,该品种可节约灌溉水50%以上、节肥三分之一、减少使用农药2至3次。新品种的引进,让水土更易流失的杭州丘陵地带飘起了稻香,破解了新垦复垦耕地和山垅田的水稻种植难题,为“山地变粮仓”树立了“杭州样板”。“杭州越往西,丘陵地貌就越明显。”杭州种业集团总农艺师葛常青说,“要在杭州市‘八山半水分半田’里解决好粮食总量与土地资源的矛盾,离不开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建德市杨村桥镇种粮大户许潮林的山地梯田内种植的就是“旱优73”。7月初,连日高温使得粮田出现严重龟裂,恰逢灌溉水源正在养护,许潮林心急如焚地向杭州种业集团求助,第二天,该集团技术团队赶到田里查看、评估后发现,因采用全生物降解膜覆盖直播技术,提高了田间的保墒能力,水稻生长尚属正常,但已处于缺水的临界,团队随即与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杨村桥镇政府沟通,及时为许潮林的粮田接通应急水源,田间的局面进一步稳定。“关键还是这批稻子耐旱性好、覆膜技术好啊!”许潮林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杭州近年来也在持续发力。比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农场,700多亩水稻田原本无序分散给30余家农户耕作,农民作业难,亩产也欠佳。2017年,光明村开始从村民手中流转零散土地,在几年间将不少退化竹林改良为肥沃水田。去年,当地与杭州耕织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投资3500万元建设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加强串联研发、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等粮油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全流程供应链条。同时,光明农场还联合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和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打造了杭州市首个设施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一系列举措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数智化的水稻种植,光明农场的平均亩产从400公斤提升至750公斤,使光明村集体收入增至2016年的102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杭州积极响应精心谋划。7月24日,杭州市出台了《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二十三条》,不仅提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大田种出效益”,还对“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作出了具体部署。8月20日,这些支持政策将正式施行,为全面深化“千万工程”,高水平推进杭州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提供新的助力和保障。

杭州的田间地头也传来了好消息——今年7月,杭州夏粮播种面积增加约8万亩,增幅居全省首位。一幅“春华秋实”的美好图卷正徐徐展开……

【评论】

力从地起,劲发“六合”

——谢俊

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则必先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这种富民强国之力来自哪里?就从农民脚下的土地来。

富阳青云畈的千亩粮田就像一面透镜,透射的是杭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提升方面的持续努力。从近20年田间的深刻变化不难看出,杭州一直沿着六个“合”的路径下苦功、使巧劲——

地方策略与国家战略相合,深刻认识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意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一切行动的根本指引;

土地治理整合与规模种植需求相合,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现代化、机械化、数智化生产方式的应用;

政策优化方向与粮食生产实际相合,关注田间地头的真实动态,有据有节有效地补齐短板、强化保障;

科技创新应用与本地基本特点相合,针对性地解决因地理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先天不足”,为粮食的保量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扶持力度与美好生活向往相合,税费减负与补贴加码有机结合,种粮能挣钱,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农业生产服务与相关产业发展相合,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护航粮食种植的同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守住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须久久为功。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笃行不怠者,终能获丰收于广袤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