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士”说“新”语》请院士讲上海创新故事

作者:娱乐 来源:休闲 浏览: 【】 发布时间:2024-03-29 05:45:19 评论数:

原标题:科技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士”说“新”语》请院士讲上海创新故事

东方网记者王旭1月7日报道:科技是士第一生产力,但从科技到生产力中间还有很长的科技路要走。今天上午,何转化绿茵大太监由中国工程院指导、生产士讲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出品的力说首档院士谈工程创新深度访谈《“士”说“新”语-院士谈工程创新》发布,节目将请来院士与企业代表、新语年轻观众等分享、请院交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创新情况。

《“士”说“新”语——院士谈工程创新》访谈是故事首档以工程院院士为主角,分享工程创新成果的士落地转化的系列访谈节目,也是科技首档院地合作、高端对话的何转化“大师讲坛”,每一期都会邀请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来与企业代表、生产士讲上海年轻观众等进行交流。力说节目将于1月8日22时正式上线第一财经频道播出,新语绿茵大太监并将在爱奇艺、腾讯、优酷、土豆、抖音等平台全网同步首播。

据了解,第一季节目共四期,分别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车辆工程专家钟志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光学专家庄松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整合医学提出者樊代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吴志强。此次院士们走到台前,和来自企业界的助力团、在校学生为主的年轻观众面对面交流,是一次积极主动向大众介绍工程技术创新的传播尝试。

四期节目主题与上海特色产业、战略领域和重点工作高度契合、互为呼应。特色产业方面,以智能汽车为例,上海已累计向25家企业发放295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新增开放372条729.96公里道路,累计达到615条1289.83公里。战略领域方面,以科学仪器为例,科学仪器虽然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超过66%。重点工作方面,上海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形成了“1+1+3+3”政策体系。累计建设5万个5G室外基站,推进600余项5G创新应用。

节目现场,还有来自产、学、研、用等不同领域的城市助力团的嘉宾向院士们提出问题,从工程科学、产业落地与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这三个维度,探讨工程创新发展的方向,激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内生动力,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表示,《“士”说“新”语——院士谈工程创新》旨在打造院士与产业界专家高端对话的“会客厅”,展示中国科技实力和产业创新力的“展示厅”,以及面向广大观众宣传科普、激发创新热情的“方向标”。希望借此栏目,发挥院士“磁场”效应,集聚各领域的创新带头人、领军企业家、未来参与者,加强创新策源、创新应用和创新协同,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中。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在上海嘉定正式揭牌成立,上海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工程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李宇宏表示,该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把院士成果引入上海、长三角,另一个是把我们企业的一些高端需求反馈给院士,请院士做一些关键性的、有针对性的攻关。”据他介绍,目前上海已经邀请了80余位企业家组成院士专家成果转化服务团队,对工程院提供的300多项成果进行逐一学习、判断和梳理,推荐了66项有望首批转化的成果清单,并将清单提供给了相关机构进行下一步工作。另一方面,上海的企业也梳理了74项攻关需求提供给了工程院,组织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我们那天在和钟志华院士交流提到,其实现在很多科技产业里面很大的一个变化是有很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公司总经理王晨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汽车行业,而横跨人工智能、芯片等多个行业,需要做很多融合,也需要很多技术创新。“节目中大家也开玩笑说,我们也是一个‘追新族’,追的是创新”。

“就像刚才嘉宾提到的,做研究是很重要的,另一个我们也要产业落地,两个要同时走,因为只有产业的落地大家都能看到希望。”王晨东认为这不是一个一年两年的小事情,而是一个从城市到国家的整体规划,“现在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未来在科研单位、企业和政府等整体协作下肯定会有很多投入和保障。”

在零号湾公司总经理张志刚看来,《“士”说“新”语》不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以及企业等进行协作,探索成果转化路径的除尝试。他进一步解释,从创新到科技成果、再到产业落地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庞大的协作体系,这个体系不仅需要资源的投入、合理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路径。

“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有合理资源配置,让不同机构和人参与进来”,张志刚认为上海承担着中国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作用,“通过这样的节目再加上我们的一系列措施,最后能够让我们的市民从追明星到追创新的转变,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参与其中,我觉得这是要长期去做的工作。”

(王旭)